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城市周边冷寂了一个冬天的农家乐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近段时间,每到周末,百二河沿线的农家乐又热闹起来。近年来,以回归田园、亲近自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已经越来越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已成为都市人的时尚追求。然而经过近十年市场的大浪淘沙,有的农家乐依然门庭若市,有的却难以为继而最终退出市场,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在全市突破性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今天,如何让农家乐做好“农“字文章,让游客”乐“此不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
十堰市最早的农家乐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些农户利用自家空闲的房屋,依托当地的景区景点,兴办了一批以味美价廉的农家菜为主要特色的旅馆和饭店,随着生意日渐红火,农家乐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茅箭区百二河沿线,经过几年的发展,几乎成为农家乐一条街。
从粗陋的单家独户经营,到大规模的特色化经营;从单纯的餐饮服务,到吃、住、休闲、文化、娱乐一条龙服务,我市农家乐发展势头强劲,正从局部地区起步,覆盖到山区、城郊和各旅游景区。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市各种类型农家乐已有近200家,年接待能力数百万人次,农家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历经多年的发展,农家乐由冷趋热,从草根登上大雅之堂。然而,在引来一片叫好声的同时,质疑声也逐渐多了起来。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很多市民都会携亲代友到农家乐走走,但去多了,就会发现很多农家乐全是着眼于吃,而且菜肴雷同,少有特色。对此,一些市民说,第一次去农家乐,感觉很新鲜,但后来多走一些地方,吃来吃去无非就是土鸡汤、炒腊肉和大同小异的农家菜等,“农”味不足,“乐”趣不多。
而在休闲娱乐项目上,无非是棋牌等越来越城市化的休闲项目,有的农家乐在经营方式和内容上仿照城市宾馆酒店的模式,具有山野情趣的东西被逐渐取消,虽到了农村,却又像进了城市。一些农家乐所谓的农家体验存在玩噱头之嫌,这与都市人渴望在乡村野趣和在乡村中体验淳朴民风,感受乡村传统文化的消费初衷背道而驰。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到农家乐游玩,往往会发现这样令人难堪的情景:简陋的餐馆里,地上满是纸屑果皮,灶台四周污水横流。冷盘制作间卫生要求普遍不到位,生熟食混放……卫生状况也让人很不放心。
这种越发雷同,无序发展的状况,使得一批缺乏特色实力不济的农家乐不得不提前退出竞争。相比前几年一哄而上火爆的经营场面,更多的经营业主无不感到压力倍增。已有四年左右“农家乐”经营经验的业主曾丹向记者坦言:面对遍地开花的各类农家乐和越来越挑剔的客户,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前两年的生意很红火,好的时候来吃饭的客人要排着队等位子,如今这种火爆的场景很少见了。究其原因,除了物价上涨,无不与现在的农家乐缺乏特色有关。”曾丹的话中透出对前景的担忧。
一名曾经营农家乐,现在早已转行的业主向记者透露转行的诸多无奈:由于同在一个地方,大家的菜品和烧法大同小异,只能通过相互压价来吸引顾客,由于自己的店面是租赁的,经营成本较高,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声誉上,无法和经营多年的同行相比,最终只得关门。”
如果说早年开张的农家乐,凭着多年积累的声誉和实力才笑到最后,那么对于近两年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来说,如何增加特色,让游客“乐”此不疲,值得思考。意识到简单吃顿农家菜已经无法在竞争中站稳脚,各地农家乐无不在“乐”中寻求突破。
如大川镇的农家乐,已从最初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起步,逐步向利用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等资源,提供观赏、采摘、垂钓、娱乐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拓展。据统计,2008年该镇的农家乐共接待市民50万人次,实现收入1千余万元,农家乐已成大川镇乡村休闲旅游的亮点和卖点。
茅箭区旅游局局长梅海军说:“农家乐要想长足发展,关键还要靠特色取胜,必须立足当地的特点,推出原汁原味的、别人不可复制的项目。”
要让农家乐这朵乡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除需要经营者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打造特色产品外,更需要政府部门的规范与引导。目前,茅箭区针对部分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对辖区内110家农家乐开展星级评定活动,进一步加强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检查整顿。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农家乐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产业,要真正实现质的飞跃,还需要有关部门对农家乐开发和经营管理进行具体指导服务,尤其是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一些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