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的岭上人家的农舍大都改成了旅店和农家餐馆,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旅游点。
今年的“五一”黄金周,遍布全市的2000多家“农家乐”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些大型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更是家家客满。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这些农家最平常的事情,不仅成为市民旅游的新宠,更成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矿”。连日来,记者对我市“农家乐”的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
“五一”一早,市区的陈先生就驾车载着家人,来到文成县城附近的大会岭红枫古道,置身一片火焰流金的红色中,烤红薯、做窝窝头、吃农家餐,尽享乡间的乐趣。
因其省心、省时,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农家乐”正成为市民旅游的新宠。仅“五一”第一天,瑞安、平阳、苍南、洞头接待的游客均超过了2万人次,永嘉县小小的古村落林坑当天就涌入了4000多人。黄金周期间,洞头的游客更是高达18万之多。
我市的“农家乐”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一些农户利用自家空闲的房屋,依托景区景点发展,兴办了一批以味美价廉的农家菜为主要特色的旅馆和饭店。随着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推进,我市的“农家乐”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旅馆、饭店等,其经营形式日趋多元化。市委农办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谢小荣向记者介绍了几种新兴的深受市民青睐的“农家乐”:
农业观光型。这种形式有采摘瓜果的、休闲垂钓的,有观赏动植物的,也有度假休憩型的。如平阳县南麂岛开发公司近年来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立生态型休闲渔业产业化基地,一年一度举办国际垂钓节,吸引中外垂钓爱好者上岛垂钓6000人次。位于瓯海娄桥的白云山农业观光园,既可以让游客一睹100多种观赏鸡的“风采”,还能让游客承包菜园,种养自己喜爱的动植物,体验和享受农耕之乐。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
科普体验型。瓯海区泽雅镇金坑峡的“山乡农业学习基地”,有捣年糕、磨麦、舂米、原始造纸、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农家耕地、徒手抓泥鳅、挑扁担等1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内容都是模仿古老纯正的农家生活而设计的,所用的米斗、棕绳、畚斗等农田工具也都是当年使用过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温州地方色彩。同时还开设了一个“家具、农机具博物馆”,展品有100多件。这些项目推出后,泽雅的客流量明显增加。
运动休闲度假型。这种类型包括一些森林公园和乡村运动场所。我市有12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有多处海滨浴场,为人们避暑休闲度假提供了好去处。特别是由农民的乡村运动场所近年来发展较快,成为一种新型的运动场所。如乐清白石镇的天然游泳池,瑞安的马屿、湖岭、陶山等地一些天然游泳池等。
永嘉县鹤盛乡岭上村的“岭上人家”已成为问茶歇脚、享受腊酒山珍的“农家乐”品牌,如今这里共有4家“农家乐”餐饮住宿店。
村民金邦乾经营的“山里人之居”是其中最早的一家。1992年,吃够异乡创业之苦的金邦乾,回到家乡跑运输,然而山路崎岖,并没有让他闯出一条道来。时不时地有游客上门求宿,时不时地有游客吃了岭上人的农家菜,还要“兜”着走,这突然让天天苦觅生计的他开了“窍”。
“烤全羊是这里的主要特色菜,每只定价320元,双休日或节假日一天能卖30多只,平时最少也能卖个10来只。”昨天正逢周末,也是金邦乾最忙的时候,下午4点左右,金邦乾边接受记者采访边在厨房忙着烧菜,当时他已经卖出20只烤全羊。他说,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仅烤全羊就卖了200多只,收入7万多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乐清市南岳镇杏渔村的渔民也通过兴办“渔家乐”尝到了甜头。前年,当地24位渔民卖掉5艘大马力渔轮,集资购买了木质小渔船,举办“休闲一日海上渔民生活游”新项目。游客们在渔民的指导下撒网、拉网,当一回赶潮人,过一把“渔民瘾”,亲手烹饪捕获的生猛海鲜,船上吃不完还可以带回去品尝。这个项目推出后,吸引了大批城里人,仅去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收入300多万元;同时,还吸纳50多名渔民转产转业。
近两年来,永嘉县大若岩镇埭头村有300多名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相继回家定居,依托村里的旅游业赚钱。依靠古村落的原始之美,如今,埭头村每天最多会迎来500多名旅客。到了旅游旺季,全村338户农民,基本家家户户都受益于“农家乐”。
从粗陋的单家独户经营,到大规模的特色化经营;从单纯的餐饮服务,到吃、住、休闲、文化、娱乐一条龙服务;从朴素的田园、海滨、山乡风光,到刻意经营的现代化设施及人造景观;从以30-50元吃喝玩乐一天,到成百上千元的集体消费,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农家乐”已经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根据去年底一份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目前已发展各种类型的“农家乐”2000多家,年接待能力35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亿多元,其中,餐饮品尝类型占一半以上,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
“农家乐”既乐了市民,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又乐了农民。我市已明确提出:要把“农家乐”培育成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然而,我市“农家乐”目前还处于自发的起步阶段,缺乏规划和引导,也缺乏高档次的精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农家乐”火爆背后仍存在不少“隐忧”。
饭菜“变味”且价格倍增。曾多次到过“农家乐”的市民潘先生认为,市区居民青睐“农家乐”,一是想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二是想换换吃腻了的口味;三是图价格比较实惠。然而,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许多农户看到农家乐可以赚钱,把原来富有农家色彩的小庭院推倒,建起了四五层楼高的洋房,力求多接待游客、多赚钱;在吃的方面,饭菜味道日渐城市化,原来的农家制作方法也不见了,价格也偏高,一桌农家饭动不动就达上千元。
卫生状况不佳。“五一”黄金周期间,市消费委投诉中心每天都会接到数起消费者关于对“农家乐”饭菜卫生问题的投诉。不少游客对“农家乐”的卫生条件表示了担忧:厨房简陋且卫生条件差,一些大锅菜放在外面没有遮盖,店的周边垃圾满地等等。去年在桂林“农家乐”曾发生过80多名游客集体中毒的事件,尽管我市“农家乐”尚未发生此类事件,但仍应引以为鉴。
行业管理有待规范。“农家乐”自发展起就没有明码标价,农户也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意确定价格。“五一”黄金周期间,一些原来只需几十元一天的“农家乐”房间竟然涨到两三百元,饭菜的价格涨幅也较大。价格不统一、涨幅不统一导致许多游客产生意见。
作为农村经济新业态,“农家乐”怎样才能长久乐下去?谢小荣说,目前,按星级标准打造“农家乐”已迫在眉睫,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明确主管部门,编制发展规划,与旅游总体规划、村镇体系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同时,设立“农家乐”服务中心、组建“农家乐”协会,强化市场、卫生、安全管理,淘汰一些档次低、无特色的农家乐,使我们的乡村度假旅游保持竞争力。(记者 黄还春 缪小霞/文 郑晓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