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和多样,以“吃农家饭,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在淅川县快速兴起,推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准确把握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淅川县农调队就此组织了专项调查。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境内群山纵横,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河流密布,林木茂盛,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同时又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近年来,淅川县县委、政府在不断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步伐的同时,引导农民积极投身旅游开发,以农家庭院为阵地,开展“农家乐”型旅游休闲服务。他们按照依山、傍水、沿线(公路线)、临园(果园)的标准,在上荆公路、淅西公路、东环路丹江沿岸、龙山公路沿线大力发展“农家乐”旅社、饭店。所有“农家乐”崇尚自然,以“土”为美,菜以土鸡、土鸡蛋、腌腊肉等特产和农家自种青菜为主,饭以手工馍、手擀面为主,服务人员清色农家子弟。游人在此除食宿外,还可以品茶、旅游、休闲、娱乐,使淅川“农家乐”走出深山,承揽八方游客。由于淅川县“农家乐”经营规范、特色鲜明、服务周到、价位较低,受到越来越多城里人的青睐。每逢周末假日,南阳、西峡、内乡以及邻省的十堰、襄樊等地客人纷纷举家前往淅川“农家乐”,享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淅川县有150多户的“农家乐”,有的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经营规模,形成了集吃、住、玩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农家乐现已成为淅川县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较快。“农家乐”立足时间不长,在餐饮业中属一支新军。由前几年的十几家,发展到现在的150多家,增长速度迅速,范围也由县城周边扩充到周边乡镇。
(二)是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调查,在全县“农家乐”经营户中,交通便利、环境好、卫生干净、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的经营户平均每月可接待客人200-400人次,周末、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每天接待人数更多,按照平均每人(次)15元消费计算,正常经营情况下每户每月营业收入可达3000-6000元,这对普通农村家庭来讲收入非常可观。
(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三)是经营模式多样化。主要经营模式有:花木盆景式、旅游式、水果采摘式、鱼塘垂钓式、民居游览式、农耕体验式、茶叶摘炒加工品尝式等多种形式。
(四)是经营特色各异。虽然都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农家菜,做农家活”为主,但却各具特色。如龙泉山庄主要是以其独特的地域让人们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景观,那里夏季绿荫蔽日,秋季枫红松翠,冬季玉树琼枝。同时也是垂钓的好去处,是以自然山水为优势而经营的特色农家菜,硬件配置较好,有较宽敞的会议接待场地,可品尝地道的山珍野味。丹江沿线的农家乐宾馆游客们吃着这农家特色饭,品着丹江无污染的鱼,居住那农村气息的房屋,乘起小船儿徜徉在碧波荡漾的水中,其乐融融。金河镇农家乐主要以无公害蔬菜和池塘垂钓为特色。在农家乐,人们吃的菜有马齿笕、酸菜粉条、豆腐、土鸡、腊肉、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野猪肉等地道农家菜;主食有浆粑、糊汤、搅团、酸菜面、麻食、糊汤面等;喝的是当地农民自己酿造的绿色、纯天然的包谷酒、小麦酒、红苕酒等。
目前,淅川县“农家乐”得到了初步发展,为经营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服务质量和发展环境来看,还处于低层次的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倾向”。农家乐要区别于城市,远离喧华,体现农家风趣。大多数经营者还处于探索阶段,经营特色不够明显,经营无个性,农家的乡土风味不够浓,与风土人情结合不够紧密。有些经营户,蔬菜、水果、粮、油、饮料等用料从城里购买,做的饭菜与城市区别不大,没有农家菜的风味,没有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摆脱“城市化”的倾向。
(二)是模式单一。淅川县“农家乐”很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经营模式,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
(一)科学规划,发挥规模效应。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旅游发展前景等因素,科学合理搞好农家乐整体规划,努力使“农家乐”发展与旅游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与乡风民俗相统一,与生态景观相和谐,达到“设计科学、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标准。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区域民俗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逐步形成一个村庄一种风格、一条道路一道风景,实现村村有特色、户户有绝活。
(二)完善体系,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建立和完善上下连贯、高效有序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从业者的安全教育,购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落实各项卫生防范措施,确保游客的饮食安全。为“农家乐”业主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对民间风土人情、农耕文化等进行统一包装和推介,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促其自觉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组织开展“农家乐”厨艺大赛、乡土采风等活动,提升“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力促“农家乐”经营者从自然人向注册法人转变,从零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从无序竞争向规范化服务转变。同时,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严格控制“农家乐”发展数量和规模,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改善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加快以水、电、路、讯、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完善服务体系,聘请专业人士,精心策划“农家乐”配套服务,使“农家乐”真正做到让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乐在农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四)开发产品,提升旅游品位。积极引导扶持经营者和景点附近群众,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如将核桃、板栗、柿饼、丹江风干鱼、粉条、熏腊肉;布鞋、小孩穿的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枕头;豆腐乳、豆瓣酱、豆豉等进行包装或配以竹篮柳筐呈列销售柜台,不仅能满足游客需求,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能提升“农家乐”的旅游品位,扩大知名度。(淅川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