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官方网站

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乡村景区唤醒高原大地——青海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 开云【Kaiyun】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乡村景区唤醒高原大地——青海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9-17

  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惊蛰已过,气温回升,高原大地上农家乡村被春风唤醒,花海景区、农家乐陆续开门迎客……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青海省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拓出发展新空间。

  调查统计显示,2021年度,青海省共有各类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2778家,较上年增长19.07%;从业人数6.66万人,较上年增长64.44%,其中农民就业人数5.04万人;接待游客1769.23万人次,较上年增长8.66%。

  “建观光体验基地,办农(牧)家乐,卖土特产品,休闲农业实现了三产融合,完善了产业链,延长了价值链,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处处长赵得林介绍,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需求快速增长,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促进了产销对接与城乡融合,畅通了城乡双向循环,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为农村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每年入夏时节,位于海东市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花海景区内观景赏花、游乐度假的游客便络绎不绝。“山区变景区,不仅美了环境,也富了村民。”景区负责人付成才介绍,民和县七里花海景区起步于2017年,通过流转古鄯镇山庄村380亩土地和1000亩荒山沟打造而成。目前景区对游客开放的游乐体验项目包括儿童游乐城、水上乐园、空中漂流、高空秋千、空中滑索、七彩滑道、卡丁车、玻璃栈道、高空横梯、空中自行车、山地摩托等,供游客选择体验。花海景区运营后,景区在精心种好380亩观赏花田的同时,加快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增加游乐项目和民宿体验地,让游客尽情欣赏山水花田之美。这种“花海+游乐+民宿”的运营模式,不仅乐了游客,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山庄村村民聂吉恩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自花海建成运行以来,他就一直在这里打工,一年工资收入4万多元,他的母亲也在景区做些环境保洁等轻微活,一年也有六七千元的收入,加上4500元的土地流转费,一年下来从景区就能挣来5万多元。

  “根据对2778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监测,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占75.68%,每亩土地产出率超过8000元;经营休闲农业的农牧民年均增加收入2.19万元。”赵得林说,在当前农业经营受成本抬升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收益有限、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明显趋缓、转移性收入总量小增量少等不利形势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保障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希望所在和突出亮点。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农业生产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有效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有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把农家庭院变成市民休闲的“农家乐园”和可住可租的旅店,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把农业产区变成居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保障农民收入。

  从坡地到花海,从花海到景区,从景区到美丽乡村,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村的这条“蝶变”之路,让昔日的贫困农业村逐步转变为全省叫得响、数得上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以前穷啊!住在山沟沟,大家伙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清贫日子!”村支部书记李培东告诉记者,曾经的边麻沟村全村162户6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25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为2386.7元。2016年7月,李培东带领村“两委”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106户农户600多亩土地打造的边麻沟花海景区开业,乡村旅游正式拉开序幕。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等好政策的帮扶下,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村民开始发展乡村自助游,开办农家院、乡村民宿,销售当地农产品,摆特色小吃摊……如今,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美丽乡村的图景越描越清晰。

  大通县被誉为省会西宁的“后花园”,作为首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县依托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开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目前,全县共有乡村旅游接待点254家,星级乡村旅游点24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家。

  “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不断推进,县域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正迅速崛起,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民俗餐饮、农耕体验、休闲娱乐、观赏品鉴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实现了高品质供给,成为全省重要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大通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过程中,全省涌现出了一批以经济富裕、生态良好、村风文明为突出特征的美丽乡村。截至2021年底,青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数量已达到32个,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48.36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0325.02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要注重突出农民主体、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强化产业支撑。”赵得林说,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客观上倒逼地方政府和经营主体共同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美化村貌、绿化道路、净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同时把耕读文明作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提高乡村的文化内涵,整体上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车出西宁,沿着大湟平公路行驶,来到湟中区田家寨镇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远远在半山腰便能看到白色的“千紫缘”三个大字,百亩茶田、千亩花海、大棚采摘、游乐滑道、科普基地……这里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放松娱乐的绝佳之地。

  2016年以来,千紫缘将农户手中的土地进行了流转整合,将原来的荒滩地、盐碱地进行改良,发展特色种植,先后引进枸杞芽茶树、油葵、鲁冰花等经济作物,从一片花海起步,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观光农业+休闲采摘+科普教育”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

  三产融合多点开花,尽显各自精彩。近年来,依托自然生态优势,青海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在农业沃土上播下“融合种子”,结出“惠民果实”。

  “通过各个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产业支撑格局,打造区域经济利益共同体模式,带动周边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董事长蔡有鹏介绍,这几年,博览园引进了特色无果枸杞芽茶在田家寨镇种植,带动28个脱贫村721户2203名群众脱贫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海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注重生态与产业相结合,并将此项工作纳入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加以推进,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依托全省高原特色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拓展农牧业功能、发掘乡村价值、丰富农村新业态,培育形成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农文旅的产业体系。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青海休闲农业在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区域布局、丰富内涵等方面稳步转型与提升,围绕推进牦牛、藏羊、青稞、粮油、果蔬、中藏药材、冷水鱼等农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提高了农牧业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