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官方网站

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 开云【Kaiyun】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9-10

  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全球范围看,意大利在1865年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与旅游专业协会“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 体验农业趣味,与农民同吃住,这是休闲农业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随之兴起。以农业生产最为 基本的要素土地的丰裕程度为标准划分,发达国家或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类型主要有以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等土地资源 短缺型和以欧美、澳大利亚等土地资源丰富型为代表的两类。不管哪种类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 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政府都积极制定政策引导发展休闲农业等乡村新业态,以此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 荣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休闲是美好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休闲有不同的认识和定义。从与休闲相对应的工作角度,休闲是 不以工资为目的的时间利用,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种形态以及人们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提高的重要维度。技术进步和制 度变迁,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休闲观作为人的生活价值观,已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形态。一般的看法 是,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就进入一个旅游休闲时代。但从发达国家或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历程看,人均GDP达到 8000美元后,休闲农业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休闲拐点”:城市居民对于乡村自然景观的需求增长,诱致农业多功能的 开发利用。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特色民风和民俗资源,通过保护特色村庄和田园风光,以特色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标志 物,突显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 动,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每年七八 月牲畜肥壮的季节被喻为“农牧物资交易会”的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黔东南地区农历三月初三侗族的播种节,农历正月至 二月由寨老带领男女老少通过吹笙、跳舞、斗牛、对歌等形式进行“祭萨”活动的榕江三宝侗族萨玛节;以展示梯田、高 原湖泊、雪域风光和白族、藏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农村生产生活特性的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体现黎族风情文化 的海南保亭黎族船型屋民宿,都是很好的案例。

  为了引导休闲农业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农村部主要通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中国美丽田园推介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等方式推动形成休闲农业产业区产业带个别地方制定了休闲农业产业带发展规划但在国家层面尚未制定休闲农业区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

  为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发展起来的都市农业,位于市区周围的近郊(也可能镶嵌在市区内部)和客源丰富名胜景区周 边,二者是休闲农业布局和发展的重要区域,适合政府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这种模式结合周围 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主要经营类型包 括相对集中联片的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农业嘉年华、市民农园、农事体验乐园以及民宿和乡村酒店,在北京、上 海、成都以及海南、云南等区域较常见。如北京朝来农艺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等。此 外,依托科研力量建立起来的很多农业科技园区,也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功能的农 业园区,分蘖出农业观光园、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等经营模式,可以为游客提供了 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等活动服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走向小康,休闲旅游需求增加,旅游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也不断出台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的政策。1998年,原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 乐”的口号;1999年推出“生态旅游年”活动;2001年出台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2年倡导开展农业旅游,发布实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2004年在全国评 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一系列政策推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涌现出了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北京 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番禺化龙农业大观园、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成都郸 县农家乐、武夷山观光茶园等一大批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进入“十三五”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农业发展进入“休闲拐点”,休闲农业呈现出产业 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内涵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项扶持政策密集出台,2015年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休闲 农业和乡村旅游进行了部署。休闲农业的社会增加,经营主体多元,类型模式多样,组织体系逐步健全。与之相关 的规划设计、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和宣传推广等中介服务机构也发展起来。截至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已创建了388个 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聚集村达9万多个,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248个“中国美丽田园”。2018 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超30亿人次,比2015年增加9亿人次,年均增长11%;营业收入超8000亿元,比2015 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22%。据对13.5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观测,休闲农业中农民从业的占93%,平均每亩农地营 业收入可达1.5万元,从事休闲从业的农民年人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休闲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 进农村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十三五”规 划,到2020年,全国休闲农业布局将更优化、类型更丰富、功能更完善、特色更鲜明。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时期,以中国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标志,休闲农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开始注重整体规划,开展 科学论证。2006年原国家旅游局将当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 新风尚”,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07年与原农业部发文《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 通知》;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2010年原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休闲农 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4年审定了《休闲农业术语、符号规范》《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两项标准。同年国务院 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指导意见。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休 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继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 部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据不完全统计,2015 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 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初,中国经济开始恢复和快速发展,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农民,自发举办西瓜节、荔枝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 吸引城市居民去品尝、观光旅游,这是中国休闲农业的萌芽。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特色农产品地区, 出现了以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新农村,如江苏的华西村、浙江上虞的盖北葡萄休闲观光园。1987年,一些从事 乡村农家旅游发展和农村居民出游活动的社会人士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农民旅游协会”。1989年,“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更 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标志着全社会开始关注乡村旅游。20世纪90年代初,以华西村建立农民旅行社为标志,农业 旅游市场开始形成,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事业,有计划地开发农业旅游资源。1995年5月,我国实施双休日制度, 居民休闲需求获得了释放机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式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

  休闲农业涉及三次产业,空间结构复杂,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进行统筹规划。休闲农业既是“农业”,也 是“休闲”,在管理层次上涉及农业农村部门与文化和旅游部门的职能定位和综合协调问题。把“休闲农业”定位为“农业”与 把“休闲农业”定位为“休闲产业”,不仅是一个由哪个部门管理的问题,更是一个影响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比如 当前社会关注的“民宿”产业,在日本、我国台湾地区,民宿与乡村酒店是严格区分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民宿的主要 目的是充分利用农户现有民房,增加农民特别是农村老人的就业机会,增强外界对农村生产、生活的了解,为农民与城 市外来客搭建交流平台。因此,在用地制度、房屋建筑、卫生、防火等等方面的标准就要低于乡村酒店业。而当前我国 的旅游民宿,是按照酒店管理定位的,其用地制度、建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道路、景观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大大高于以农民特别是小农 户经营为主体的“民宿”。多部门管理,缺乏对休闲农业发展定位的一致性意见,各个部门都在按各自的理解和权限制定 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比如有些地方推出休闲农业基地星级认证,片面强调旅游接待的设施设备完备及服务标准化,忽 视了休闲农业的“农业特色”、“农民特色”,造成规划定位不清。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资源短缺型国家,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制度等系列因素限制了农业竞争力 的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潜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我国都市郊区、特色产品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和农耕文 化多样化地区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家生活、乡村文化 为基础,开发农业与农村多种功能,提供休闲观光、农事参与和农家体验等服务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分为农家乐、休 闲农园、休闲农庄和休闲乡村4种。近年来,在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和经营主体联动下,我国休闲农业产业规模迅速扩 大,已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但是,我国休闲农业面临着产权不稳定、建设不规范、经 营普遍亏损和碰触耕地红线等重大问题,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系统梳理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图1)

  传统特色农区是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同时,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通过拓展农业的多功 能性,强化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功能创意,提升文化内涵,发展出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观赏以 及各种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 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的农家乐,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 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等。近年发展起来的乡村民宿覆盖云南等全国21个省份239个贫困县, 仅2018年这些贫困县的民宿就增长了5倍,其中陕西和河南两省贫困县的乡村民宿分别增长了23倍和15倍,对于脱贫发 挥了重要作用。

  与世界休闲农业发展规律相似,人均GDP迈过8000美元后,我国休闲农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受农地制度等诸 多因素影响,我国休闲农业面临着产权不稳定、经营普遍亏损和碰触耕地红线等重大问题,亟待根据休闲农业发展特 征,划定休闲农业区域,改革休闲农业用地制度,制定休闲农业建设标准,确保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将农业从单 一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向原料供应、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人文创意等多功能扩展,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根 据区位、资源、文化背景等条件,我国休闲农业的区域空间布局主要有: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 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当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分类标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 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把乡村民宿和特色小镇作为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

  山区、滨水地区与草原地区具有独特气候、植被、生态和人文资源,是重要的特色休闲农业功能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 基础上,发展出了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民俗风情游、特色农牧渔业为主的休闲农庄和农家乐。同时,结合特色村 落、小城镇建设,以新农村格局和古村镇宅院建筑为旅游标志物,开发观光旅游,涵盖有古民居和古宅院型、民族村寨 型、新村风貌型和古镇建筑型。如海南省利用独特资源,以共享农庄为载体发展休闲农业。此外,以独特的景观、设计 加上互联网带动创建的精品民宿,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亮点。民宿除了增加乡村人气、游客消费频率,还大大提升了目 的地知名度,通过熟人营销,提高入住率。浙江松阳县的“过云山居”,不少游客去松阳,就是为了在过云山居住一晚, 一家民宿带动了整个松阳县的旅游。